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我们一起来读《蛙》(我说莫言)

  • 未名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员论坛元老
  • 发表于:2012/11/9 16:12:18
  • 来自:贵州
  1. 6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曾听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人们讲过那个时代的故事。
        那绝对是一个异常惨烈的时代。那个时代的饥饿所带来的,不是个别人的记忆,而是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记忆。
        整整一代人,都是从那个惨烈的时代里走过来的。那种发自灵魂深处的饥饿感、恐惧感,未亲身经历的人,是不可能想像得出来的。包括我。
       我自然也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从余华和莫言的描述,让我对那种现场感受得如此强烈。两年多之前,我也曾经有过一次饥饿的体验。我的体验方法是,不吃饭,只喝水。
       我坚持了两天,什么都没有吃,只喝水。到第二天下午的时候,我满满的一桶矿泉水便见底了。
(0)
(0)
  • 未名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员论坛元老
  • 发表于:2012/11/9 16:00:40
  • 来自:贵州
  1. 5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故事让我想到余华的小说《兄弟》。
       在《兄弟》的开头部分,余华描述的时代也正是莫言所描绘的这个时代。在那个《兄弟》的开头,只有七八岁的兄弟俩由于父母离开,无粮可吃。他们所吃的东西,不是煤,而是自来水。
       当他们饥饿难奈的时候,他们就跑到自来水龙头处,用自来水将肚子填饱。
       同样的时代,不同的故事,相似的精彩。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残酷的时代。在那一代作家的生命体验里,时代打下的烙印何其相似!
(0)
(0)
  • ↖婲间雨↘↘
  • 发表于:2012/11/9 14:30:56
  • 来自:贵州
  1. 3楼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熊弟,的确可共享共评共学共思!
(0)
(0)
  • 未名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员论坛元老
  • 发表于:2012/11/9 13:49:20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引子出现在《蛙》整个小说的第一部。这告诉我们,《蛙》这整个小说就是以书信体来写的。也可以说,整个长篇小说《蛙》,就是一封书信。
        书信对收信主叫“杉谷义人”,这显然富有深意。
        “杉谷义人”是一个日本人。

(0)
(0)
  • 未名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员论坛元老
  • 发表于:2012/11/9 11:34:30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是艺术的国度。虽然我们不是个擅长思辨的民族,不是个很重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民族,但我们在艺术上,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别的民族所无法企及的。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文学进入白话文,进入现代汉语时期,中国文学的创作工具不再是文言文,而是白话文,是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现代文学持续了三十年,然后,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开始之后,汉语文学开始了一个漫漫征途。到现在,白话文文学持续时间已近百年。一百年来,诺贝尔奖一直是国人的一个梦想。今年,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个名字是:莫言。
        “莫言”这两个字一定会名垂千古。
        莫言先生是山东高密人,今年57岁,可以算是一位年轻的作家。按照莫言先生在其文集的序里所言,到现在,他的创作生涯已经超过三十年。无论其过去的《红高粱家庭》还是《丰乳肥臀》,其一系列的作品在中国大地上都掷地有声,影响深远。而其引起国际反响,引起瑞典注意的作品,便是这一部反映建国后60余年来,中国农村生育史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蛙》。
        可以讲,《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主要作品。在《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有现实的故事,有魔幻的传说,更有一个时代的变迁。于是我想,我们有必要将莫言先生的《蛙》转贴于《开阳在线》。若有人共享共评共学共思,那自是一大乐事。
     未名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