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清江村红色文化旅游——长征故事

  • 啊黎
楼主回复
  • 阅读:2163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29 15:05:30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开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首次经过贵阳是1934年12月31日,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率领下,由瓮安县境进入开阳县境,1935年1月1日突破乐旺河防线。1月3日至6日,红三军团从开阳乌江南岸的茶山关、桃子台、楠木渡三个渡口越过乌江。


    红军第二次经过贵阳,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胜利完成四渡赤水战役,二度攻占遵义城,然后挥师南下,于1935年3月29日起陆续进至息烽、修文、开阳、乌当等地,逼至贵阳近郊,使坐镇贵阳指挥的蒋介石在惊慌失措中急调滇军增援,而红军却从洗马河、倪儿关、黄泥哨等地转南出发,4月11日进入孟关、花溪、青岩,再转惠水等地。

    红军第三次经过贵阳,是1936年1月29日,红六军团分左右两支队伍从龙里县进入乌当区境,经修文到达清镇卫城。同时,红六军团进入开阳、经乌当、修文,也到达清镇卫城。


    中央红军及红二、红六军团长征三过贵阳,他们所到之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起,本专栏将陆续刊发红军长征过贵阳的感人故事。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战火已经散去,但长征这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还铭刻在贵阳人的记忆深处……

    兵分两路入开阳


    1934年12月31日,红三军团从瓮安的中坪分左右两路往开阳行进。右路红军从中坪向北进军,途经新场,到达开阳县龙坑(今龙水乡);左路红军则从中坪继续西进,经瓮安的茶店,进入开阳县花梨乡。

    右路红军到达龙坑时已经是晚上,他们在龙坑场宿营。一些不明真相的当地老百姓正准备逃离,却听见红军大声喊话:“老乡们不要跑,我们是红军,红军不会伤害老百姓的……”当地百姓于是放下心来。

    次日清晨,红军在龙坑场又分成两路人马前行。一路从龙坑场的乌江渡口——龙坡渡直接渡过乌江,另一路从米坪行进,直奔清水江渡口——清水口。


    龙坡渡的江水较浅,江面只有两三丈宽。红军一边组织人马分批划船过江,一边迅速从当地老百姓家中借来桌子板凳等物,准备搭建简易的木桥过江,但最终没有搭成。等待过江的红军就在渡口附近的村寨露宿一夜。当晚,在征得主人的同意之后,有几个红军伤病员借宿于新山街上的老乡家里。第二天清晨,红军继续从龙坡渡划船渡过乌江,离开开阳境内,进入瓮安县毛坡坪一带。之后穿过高水乡,进入遵义境内,并迅速向遵义城逼近。

    清水江渡口架浮桥


    关于红军过清水口,《红军长征在安顺》里《红军长征在开阳日志》对此有所记载:“……四师另一先头部队,在清水口架浮桥渡江……”

    当年,清水口附近老百姓听说有“共匪”经过,纷纷离家上山躲避。记得有几个妇女背着孩子在进山的途中经过一座破庙,刚好碰到正在庙里生火煮饭的红军,妇女们顿时被吓得胆战心惊。红军赶紧向大家喊话:“乡亲们,大家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之所以选择在破庙里煮饭,是庙旁边有一口大井,便于取水做饭,也避免进百姓家扰民。”


    家住伍寨(离清水口最近的村寨)、今年87岁的喻应龙老人还清晰地记得,红军路过清水口的时候,他和母亲赶场回家途经一座寺庙,看到有红军伤员在庙里做饭,听长辈说过有一个姓钟的战士,因负伤严重借住于米坪乡大坪村潘家寨一谭姓老百姓家中。后来,钟姓红军娶谭家儿媳(谭家儿子已故)为妻,与其共同在谭家生活,一起照顾谭家两位老人。钟姓红军与其妻共同育有一女,其女长大成人后,嫁于米坪街上附近一户人家。据说,钟姓红军直到年迈去世,也没有回过他的老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老家在哪里。

    听当地的老百姓说,早在红军大部队到达花梨之前,就有三个红军化装成和尚,在洛旺河一带以化缘为掩护,摸清了当地人家的贫富情况和渡江路线,为大部队到来后顺利过江提供了可靠的情报。

    洛旺河之战


    1934年12月31日晚上,右路红军抵达龙水乡的同时,左路红军也到达了花梨乡。为防止扰民,红军就睡在苏家寨一带的路边和花梨街上,直到第二天清晨,老百姓惊奇地发现门外路边躺睡着许多拿枪的战士。

    洛旺河是清水江的下游,红军欲从开阳县境北渡乌江进军遵义,必须先渡过洛旺河,而扼守洛旺河的是贵州军阀王家烈部李成章旅钟立刚团的一个营,还有开阳县地方武装协防。敌军天天派兵在河边“堵河口”,严密盘查。国民党军队还将居住岸边的乡民吴大爷家的渡船强行用石头压沉到江底,破坏了所有渡江工具,妄图凭借洛旺河天险阻止红军渡江。


    最先到达花梨街上的是红三军团先头部队——红七连。战士们就睡在做盐水面条和米皮生意的老乡罗积先家院坝里。罗积先向红七连介绍了洛旺河西岸敌军的布防情况,并对他们说:“去洛旺河要经过岩脚寨,你们带上这些馒头、面条和一壶酒,馒头你们留着自己吃,面条和酒就送给河边船老大吴大爷,他和我是老交道,一定会设法帮助你们渡过洛旺河的。”

    1935年元旦凌晨,红七连到达洛旺河渡东岸,按照罗积先的吩咐,与船夫吴大爷商议打捞沉船之事。吴大爷先接过酒壶,喝了几大口酒,紧接着,就带领战士们潜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将沉船打捞出来,吴大爷的两个儿子也来帮忙。


    随后,尖刀班两名战士潜入洛旺河西岸大塘坡,摸到敌军的碉堡后面,杀掉正抱着枪打瞌睡的哨兵,炸毁了碉堡。听到这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敌军营部的官兵慌忙爬到大塘坡前沿阵地,敌军营长发现红军小部队已乘船到达大塘坡下,就命令集中火力向山下射击,红七连处于背水一战的险境。在这危急关头,指导员大声疾呼:“同志们,我们背靠大江,不能后退,只有一条路,勇敢冲锋,打垮敌人。”同时,东岸的红军立即停止渡船,并用机枪向西岸守敌猛烈扫射,协助已经过河的红军打击敌人。双方交战中,红军不断地向敌人的阵地上投掷手榴弹,王家烈的士兵没有见过世面,不认得手榴弹,还以为是红军的炮弹打过来了,吓得赶紧撤退,红军乘胜追击,半个小时解决了这场发生在洛旺河边莲花山上的战斗,控制了清水江下游的洛旺河渡口,为了争取抢渡时间,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经过一天的努力,洛旺河上的浮桥终于搭好。1月2日,红三军团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渡,全部跨过了开阳清水江。


    这次洛旺河战役打得非常激烈,战斗中,当子弹击中两岸岩石后火光四溅。这一仗,红军击毙敌人若干人。战乱中,有几个国民党兵慌不择路,居然跑错了方向,朝喳口岩方向逃窜,结果纷纷坠入深不见底的地缝里,死不见尸。

    前国防部部长、时任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爱萍上将,当年也参加了洛旺河战役。他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刊物上署名“艾平”发表《手榴弹打坍了一营敌人》的文章,对洛旺河战役有生动的描述:“……‘呼’,手榴弹向敌人掷过去了。‘唉哟!这是啥子炮呀?’……”

    演绎军民鱼水情

    在清江村岩脚寨,记者来到了91岁高龄的孙朝安家中,说起当年的亲身经历,老人记忆犹新:

    “那一年我11岁。一天,我正在山上放牛,突然听到密集的枪声,吓得我拼命往山上跑,在山里的亲戚家中躲了一夜,第二天回家时,看到红军从我家门口经过,就从屋里拿出柑橘(橘子)给红军吃,一个战士拿起柑橘就一口咬下去,连剥皮吃都不知道,还说不好吃,哈哈……”

    另据90岁的杨碧芳老人回忆,当年,红军途经拐寨(今中寨)时,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当地的群众都躲进大山。为严明纪律,红军几乎不进村民的家,只有几个重伤员在拐寨的邓家和杨家借宿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老百姓从山里返回家中清点财物,却惊奇地发现,红军没有拿走任何东西。

    红军的好作风传开了,村民们奔走相告,主动筹来粮食支援红军;有的人自愿为红军当向导,一直把队伍送到渡口。

    邓家主人是一名私塾先生,家中财物倒是一样不少,但发现自家床上却躺着一个患重病的红军战士,他赶紧上山采草药为这个战士治病。由于语言不通,很难交流,只听懂战士姓肖。在邓先生的细心照顾下,病好以后的这位红军就一直留在邓家生活,他为人友善,也很勤快,还经常帮助村里的老百姓干活。渐渐地,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掉队的红军战士,亲切地称呼他“肖宝宝”,直到解放前夕病故于邓家。

    红三军团过境开阳期间,劫富济贫,对普通老百姓秋毫无犯,使当地老百姓对“共匪”有了新的认识。因此,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再次入境开阳时,开阳老百姓再也不害怕和躲避红军了,而是出门远迎。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